
【实用】高考作文六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作文 篇1发帖人:小区的各住友们,咱们在这个小区住了快十年了,从咱们陆续搬进这里之后,也拥有了咱们小区的网站,这些年可谓风风雨雨,现在我发出这个帖,就是想让大家讨论讨论,回味回味这些年的事儿,各位踊跃发言吧!
高考作文 篇2岁月的河流总是在生命的每个角落里不着痕迹地流,年华总是一天天地老去。站在今天,回望过去的日子,有欢乐,有伤感,也有苦涩。
当“小时候”已经变成一个名词,融进记忆,只有小时候的那株梧桐,还风雨不逝,似乎在等待着某一个人,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朋友。
种子发芽,小树苗变成了一棵大树,而那个常在她旁边玩的小孩,起初只能围着树苗转圈,后来却能爬上她的枝干。上学途中,回家路上,梧桐总是默默地伴随着他成长。现在,梧桐树长得郁郁葱葱,每到夏天就洒下一片荫凉,让所有过路的人都可以有个休憩的地方。可是那个曾经天天在她旁边玩耍的孩子现在却不常在她身边,因为他去到了一个更远的地方求学。
时间过得很快,小时候的确已经变成了回忆,叶落叶飞,都已飘进了时间的河流,到今天,仅给我们留下斑斓的记忆。
很快就高考了。
6月8日,当最后一堂考试结束的铃声敲响,中学时期也就跟随着铃声装进了记忆。我们的耕耘,我们的泪水与汗水,结束了,在铃声中悄然结束。我们只是期待着自己的收获,热切地盼望着自己的果实。尽管后来证实分数不是很理想,但在高中的岁月里,我们努力过,拼搏过。
世界上最美好的是青春,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但只要我们有一颗进取的心,我们的青春便美好充实。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回想起来,脸上也自然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高考的一页很快就翻过去了,再回首,我们已走完四分之一的人生旅途。今天,我将步出大学的校园,但我知道我的努力不可以就此结束。“学不可以已”、“行百里者半九十”一句句名言警句在心底激励着自己。我知道:翻过一座山峰还会有另一座山峰屹立在那儿,走过一片泥泞还会有另一种滂沱在脚下激越,生活永远没有止境,不可以休息。
在奋斗的历程中,我们迎风,我们沥雨,我们努力用我们的锐气去劈尽铅华,用进取去压倒苟安。然而,惶恐、烦忧、颓唐却也不时地侵袭我们的心灵。
从一朵摇摇曳曳的小蓓蕾,长成为一朵吐香的红玫瑰,从一株玲玲珑珑的含羞草,卓立为一株缀满晶莹露珠的白桦,带着对成长的依恋,对成熟的追求,我们悄悄地踏上了青春的阶梯,步入社会。于是,多睛多雨,多梦多思的季节到了,谁也无法抗拒,谁也不用回避。
拾起奋斗过程中的满地荆棘,再回首,尽管伤痕累累,但我的内心依旧喜悦:“瞧,不是过来了么?”
高考作文 篇3【题目】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整体解读】
20xx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从形式上一改近两年“任务驱动”“就事论事”的命题趋向,大气、宽泛了许多。虽然限定了文体,但本质与十多年前较为流行的“话题作文”相同,相当于以“纽带”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可选择范围较广,可针对“纽带”这一概念深入挖掘,同时也可以具体某一领域中扩展发挥。这种命题风格的变化,事实上是在提醒各位考生和老师,高考作文的题目可“宽”可“窄”,可以针对某一具体事物写如何“深入灵魂的热爱”,也可以就某一宽泛的概念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所以,关键不在于命题趋势如何,而在于在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考生如何能够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题目分析】
“说纽带”,这一题目,可以考虑将“纽带”这一抽象概念作为自己谈论对象,这要求考生具有极强的抽象能力和深入分析能力。也可具体谈论某一社会、历史、文化领域的“纽带”,这需要考生对某一领域有着全面的了解。
一般可考虑从“纽带”这一概念的本质、原因、方法、影响入手去思考,例如:
一、从本质上看,可参考论点:
1、“纽带”表面上似乎只是人或事的中介环节,但实质上恰恰是这些中介环节建构了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
2、“纽带”从空间上看是政治、经济、文化凝聚力的汇集点,从时间上看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关键点。
3、“纽带”不仅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诉求,更是建构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二、从原因上看,可参考论点:
1、“纽带”之所以重要,在于当今世界的文化、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这种碎片化要求我们有机将其组合起来。
2、“纽带”之所以能够起到建构作用,在于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在于其组成要素,而在于其组成方式,所谓“同素异构”,而“纽带”恰恰是组成方式的集中体现。
3、“纽带”在当今时代意义重大,原因是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差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协作程度的高低。城市化、工业化本身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大规模协作,协作的本质就是要抓住和利用好人或事物之间的“纽带”。
三、从方法上看,可参考论点:
1、“纽带”有大有小,不同的人关注点有很大不同。对“纽带”的认识,决定了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格局。
2、世界的联系多种多样,“纽带”往往所呈现出的意义是复杂的,理解任何“纽带”都要采取一种整体的眼观,而不能只关注“纽带”本身或眼下的意义。
3、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除了体现为物质进步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文特性的变化,即人和人之间关系——“纽带”的变化,如果缺失了这个看问题的角度,我们思考就会较为偏僻。
4、任何和人相关的事,本质上都是建立一个“纽带”——协作系统,让更多的人介入其中,卷入更多方面的价值,有时候看起来无关的事情往往反而是成事的关键。
5、利用好“纽带”不只是“合作”,而是要思考以何种方式合作能够达到连接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双赢的智慧”。
6、互联网时代,什么知识都可以去查,但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一套知识体系,需要建构知识之间的“纽带”。知识学习不再是接受过程,更重要的是建立“纽带”的过程。
四、从影响上看,可参考论点:
1、抓住利用好“纽带”,可以提高做事的效率。
2、“纽带”缺失,不仅会让整个社会缺乏协作与联系,更是社会历史的倒退。
3、世界是剧烈分层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有无穷的层次, ……此处隐藏14525个字……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1200多元,后来他们又掏了4只。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小闫和他的朋友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此事引发不小的争议。
小闫父亲: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喜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被判得这么重。
热心网友:量刑太重,10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
法律专家:知不知道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知不知道因此受到严惩,这叫法律认识,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理由就是公民应当知法守法。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材料中的事件,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小闫和朋友掏鸟、将照片发到网上、卖鸟获利、再次掏鸟、小闫及其朋友被起诉并判刑、小闫父亲的意见、网友的意见、法律专家的意见。这些事件是不是写作的话题与选取的角度呢?例如从这些事件的侧面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兴趣与道德的冲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惩罚,不要将兴趣“利益化”。其实,这些都不是材料的核心立意。
举一个反面例子,也是较多同学会选择的立意,即“公民应当知法守法”,这个立意是法律专家的意见,那是不是文章最主要的讨论话题呢?或者说,这则材料要求讨论的话题是公民要不要知法和守法的问题吗?很明显不是。从学科性质上看,“公民应当知法守法”是一个政治学科的话题,不论其思维还是语言表述,都不是语文学科的考查内容。从话题本身看,“公民应当知法守法”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公理,是大家普遍认同的道理,不需要证明。写作时,肯定没有学生对这个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公民不应该知法守法”。既然是一个不属于语文学科的又无需证明的观点,那肯定不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话题。
仔细阅读小闫父亲、热心网友、法律专家的三种意见,我们进一步发现,三种人在“小闫和朋友是否犯法”这个问题上持相同的意见,即都认为小闫和朋友触犯了法律。但是他们的区别在于:小闫父亲和热心网友认为量刑过重,法律专家认为罪罚相当。换一句话说,三种人在“公民应当知法守法”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是一致的,即使是小闫的父亲,也会认为公民应当知法守法。他们意见不同的焦点在于(核心矛盾):量刑的轻重。表面看,量刑的轻重也是一个专业的法律问题,但材料并非要求学生从专业的眼光帮助或评价法院的量刑,而是表明自己对“判刑10年”的态度及原因。也就是说,这则材料要求学生论述的不是公民应不应该守法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小闫和朋友分别被判处10年半和10年有期徒刑的问题。可见,只有把握到材料事件中的具体的话题与写作对象,即找出材料的主要矛盾冲突点,材料准确立意。
高考作文 篇6题好一半文,一句每个考生都耳熟能详的话语阐明了作文题目的重要性,而今,题目却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考场作文中,一些考生的习惯做法是先把文章写好,之后再匆忙中随意地写个题目上去。于是,文章的题目往往缺失了它的效用,更严重的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文不对题,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无法关联起来,桥归桥,路归路,使得文章留下了遗憾。
任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决非信手拈来的,它应该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古人将拟题比作画龙点睛,龙虽画好,但是要让它腾飞,是需要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醒目而新奇的题目才能够立刻吸引阅卷者的眼球,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你的文章才可以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形象描绘式
此类题目将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化,把文章的观点生动地表现出来,达到言浅意深的效果。如关于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话题作文,一考生将自己的作文题目拟为把握别人垂下的藤索,题目中的藤索正是文中老师的建议,迷惘中的我正是抓住了这根藤索,才走出暗无天日的洞穴。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然而作者对这几个字却只字未提,只是以形象的标题明确地向阅卷者传达了这个观点。20xx年的关于幸福快乐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的作文,一篇名为《蒙着黑纱的幸福》的文章很引人注目。揭开黑纱,即揭开我们思想上的阴影,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形象的比喻道出深刻的道理。上海卷高考作文《文化的呼吸》也正是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方法写出了文化所需要的一种状态。
貌离神合式
此类作文题目多将几个毫不相关的名词用分隔号隔开,而通常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名词却被作者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共同揭示文章的主题。如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的高考作文中,重庆一考生的题目拟为诗人·明月·黄花,初看此题,自然会产生这一个疑问———这三者有什么关系———正是这个疑问,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的愿望。又如一篇名为《哀痛者·幸福者》的文章,文中正是借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内容阐明了换一种思维方式,‘哀痛者’也会变成‘幸福者’这一观点。
诗文化用式
此类题目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或营造意境,或点明观点,可以原诗文完整借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写。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作文中,作者借用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为题,形象地揭示出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充分说明了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的观点。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的作文中,一考生的题目为争渡!怎渡?,便是化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诗句。争渡写出了当人们竞相争渡的情形,而怎渡提出了怎么才能拥有最完美的行程,暗合了话题的内容。20xx年上海卷关于流行文化的话题,有的考生将题目拟为《莫为浮云遮望眼》、《任尔东西南北风》,巧妙地化用诗句吸引阅卷者的注意。
妙趣横生式
此类题目,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题目的幽默趣味吸引阅卷者的注意。如《森林公审大会实录》一文,童话般的题目马上勾起阅卷者的阅读兴趣,希望一睹为快。文章的观点也正是通过森林法庭审理兔子与灰狼一案得以体现。还有一题为《审苍蝇》的文章,也以其独特的视角赢得了阅卷者的喜爱。高考作文中,一篇名为《我饿了》的文章引起阅卷者的注意,原因正在于充满妙趣。
经典改编式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聪明的作者也正借用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让自己的文章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通常,此类作品的题目便明示了这一特点。如《〈孔雀东南飞〉新传》这样的题目,别出心裁,改编原著,以全新的面貌诠释了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一话题。又如《琵琶行之父母有情》一文中,运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于音乐的描写的诗句与父母对我的教育一一对应,述说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流行时尚式
此类题目能够将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时尚元素与话题相结合,以新奇的方式让题目引人注目。如《爱在心口难开》,化用流行歌曲《爱你在心口难开》,将父子间的真情真挚地表达出来。前段日子流行《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风靡一时,上海卷的小考生立即借用,改编成自己的作文题目《谁动了我们的文化观》,不能说不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