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活动内容分为“制作实验用具、体会杠杆原理、体会反比例关系”三个部分组成。教与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比例知识的巩固,而且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动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学情分析
“有趣的平衡”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六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上升到科学的层面。为此,重视“有趣的平衡”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左边的棋子数乘刻度数等于右边的棋子数乘上刻度数,初步感知杠杆原理。同时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教学目标
⑴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体会所学的比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⑵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抽象概括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会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
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5、教学难点
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学时,可采用动手操作、直观发现、探究概括、应用升华等措施进行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的规律,真正对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三、说学法
由于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在思维上存在着差异,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综合考虑,本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人人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
四、说教程
㈠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谈话引思。同学们,玩跷跷板时,怎样使它平衡呢?
2、交流引新。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实际上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的名称就是“有趣的平衡”。(板书课题)
[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让学生从熟悉的玩跷跷板活动中产生疑问,引出新知,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㈡合作互动,探索规律
1、感知平衡现象
投影:教师出示跷跷板、天平等图片。
提问:①这几幅图都共同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你是怎么知道的?②这里的平衡与什么有关?
追问:质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标准呢?
[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提出质疑,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
2、实验探索规律
⑴活动要求。在动手之前,一要明确活动每一步的任务和要求;二是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活动步骤合作活动;三是活动时要边动手边思考:与前面学习的哪方面知识有联系?怎样应用我们学习的知识来更好地完成这个活动?
[意图:活动之前,先提出活动要求,这样让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更强,活动更规范有序,从而增强活动的效果。]
⑵实践探索
实验活动一:
谈话思考:活动的第一个步骤做什么?
观察回答:课件出示第114页第一幅图。
教师小结:一要注意竹竿粗细均匀;二要选好中点;三要从中点向左右两边,每隔8厘米做一个刻度记录,尽量相等。
小组活动:按上述要求操作,检验是否平衡。
[意图:通过图片来反映活动,学生看得比较具体,同时通过观察、分析、操作,为活动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实验活动二:
提问思考:①如果两个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讨论交流:先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小组活动:动手验证交流观点的正确性。
归纳小结:左右两边刻度相同,放入的棋子同样多,就能保证平衡;当左右两边棋子同样多时,杠杆中点两边的刻度相等才能保证平衡。
[意图: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在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拴绳的那个中点是支点,当支点两边等距离的物体质量相同的时候,竹竿保持平衡。]
实验活动三:
操作思考:①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②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棋子呢?在刻度2上呢?
合作填表:
左边
现象
右边
刻度数
棋子数
刻度数
棋子数
追问思考:请认真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交流:3×4=4×3、6×1=3×2、6×1=2×3,
归纳板书: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意图: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填表,在填表中交流,在交流中发现,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一般条件下竹杆保持平衡的规律,而且为学生在初中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做好了孕伏。]
㈢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1、投影思考:课件出示第115页第二幅图后提出问题:①这幅图中告诉了什么条件?②你对“左边在刻度4处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2、小组活动:先分组边思考边填表,并在组内交流。
3、分组汇报:表格中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化的?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描述表中刻度数和棋子数之间的关系。
4、归纳小结:左边刻度数×棋子
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5、教师追问:这样的猜测、验证说明了什么?(前面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意图:本环节突出这个规律在这个活动中的普遍适用性。把规律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使 ……此处隐藏11991个字……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揭示《蒲公英》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时,我只是把教参上的寓意出示给学生并没有让他们通过说来交流,应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哪一类的人,适时让学生“辩一辩”。这样才会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才会得到升华,主体性才会得到落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进,并加强孩子这方面的练习。
小学说课稿 篇6教学设计思路:
《小鹰学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该课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鹰在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课文生动有趣,富有动作性,激发儿童进入角色,动手动口。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仔细观察,起行合理想象。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语句,在创造性想象、表达中积淀语感和言语交际经验。通过情境导读,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阅读中去,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教师抓朗读训练时,通过读悟、指点、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使自己的主导作用不但发挥在知识的传授中,而且发挥在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上,并采用多种方法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在读中进入角色,在情境中动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悟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里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说话、朗读、想象、质疑、争辩中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1.通过朗读张扬个性。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在学习1-2自然段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老鹰和小鹰的话多读一读,结合插图,让学生看到小鹰已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引导学生想小鹰这时会怎么想呢?再结合文字“高兴”、“喊”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体会小鹰自以为飞到了大树的上面,飞行的本领就已经学会了,自然地读出它此时的高兴、满足的心情。这时候,老鹰是怎么说的?你是从哪儿看出老鹰不满意。学生通过读,指出“摇摇头”,“还不算”,明白老鹰希望小鹰飞得更高。老师用亲切的语言点出母亲对孩子的爱。鼓励学生读出亲切、和谒的语气。孩子是最喜欢动起来的,通过看板书,从自己编动作到指名学生上台表演,鼓动其他小朋友一起分角色表演,让这一段的教学“活”起来。这一阶段的教学利用文中重点词,让学生的读读、演演来调动他们全员参与,从动口、动手、动脑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学中的读、说、演正渗透着学法的指导,为结构相似的三、四自然段的教学作好铺垫。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2.通过提问演绎精彩。课标指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教学中,要及时适当地创造条件,营造空间,设计一些问题或让学生提出问题,在提问中不断增强创新情感,提高创新能力。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具有多种功能。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根据条件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思维流向及心理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问题的关键是这种提问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启发性.必须服从教学的需要,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必须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和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讲到老鹰第二次的“还不算会飞”时,提出一系列问题:老鹰为什么说它“还不算会飞”?“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与前一个“还”有细微差别吗?老鹰心里会怎么想?再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回答,通过此环节,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设下线头,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又如在讲第六自然时提出:望着上空盘旋的鹰,小鹰会想什么?它会怎么去做?这个问题的空间较大,学生完全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但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大都一致,也许是我无意中已经把答案灌输给了学生。
3.通过活动感悟寓意。如何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体验“小鹰学飞真刻苦”以及更进一步体会“学无止境”的寓意。设计几种学习方法
(1)小组学习。它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在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和贯穿整篇课文的分角色朗读时应用。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在导读三、四自然段时,因与前两段结构大致相同,因此这时可半扶半放伴随着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心态。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别人的长处还会潜默移化地影响一些学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把书读“活”的好处,使其个性不断完善。在学习五、六自然段时,教师适度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读一读,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疑问是智者的明灯。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既是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学生心中的疑窦。学生读中生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抓住时机,巧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小鹰第一次学飞,好不容易飞到了大树的上面,翅膀酸酸的,妈妈不满意,它只好再花点力气。”学生加大了动作的力度,终于飞到了大山的上空,好累呀,想要飞得更高,你会怎么做?学生通过表演,悟出“鼓起劲”与“拼命飞”的含义,这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爬上山顶”,“游到对岸”,“跑了好几圈”都会急促地喘气。学生的话语闪烁着个性与创新的光彩,而且还情不自禁地喘起气来。这时,老师巧妙地过渡,指导学生朗读“急促地喘着气”这句话,使感情朗读有了扎实的基础,这里用调动生活经验的手段,使整个课堂沉浸在美育气氛中,读文、体情统一于一体。接着引读第六自然段,最后,为了发散学生思维,设计“孩子,你往上看!老鹰是想告诉小鹰什么?”“小鹰看到比它飞得还要高的鹰会怎么想,怎么做呢?”驱逐学生的想象,达到悟理的目的。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